1. 道教入门经文
道教主要的有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
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
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炼之术,以及历史上各主要教派的思想和信仰及其特点。
2. 道家必须会背的经文
没有,宗教历史很难说,更没人说得清,比如鸿钧老祖,在封神小说没出来之前并没有发现有人供奉,后来有了小说就有人供奉了,也有相关的法术经书记载了。真不知道是先有经书还是先有小说的。 太乙真人也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原来经书偶有记载,但并非就是小说中那个太乙真人。后来有了一些和小说里一样的民间法术出现,让人无法分辨虚实。
3. 净心神咒
1.上灵三清,下应心灵,天清地灵。二笔祖师剑,请动天神,调动天兵。三笔凶神避,何鬼敢净?何煞敢当?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笔,万鬼伏藏。用符捉鬼必须配合七斗魁罡步,才能奏达上天。
2.小英的桃木剑好不好用啊?就知道做梦,路还不会走,就想跑,还想当师父呢!
3.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偏偏烧成这样。家中出此香,肯定有人丧。
4.每当天狗食月,邪气就会聚集,天昏地暗。当天狗吐月,就是阴盛阳衰之时,一旦鬼怪被月光射到,便会魔性大发。
5.门前双蛇盘踞,面对双柱擎天,阳光难入。雾气聚集难散,阴气凝聚成滩。阴气加湿气,又阴又湿,形成了吉地凶葬格。
6.天下奇门遁甲,本来源自中国。在隋唐时代,中日两国交流贸易,九菊一派就是在那个时候兴起的。
7.奇门借尸有五种,金、木、水、火、土,每样都要施符念咒。
8.人有三把火,只要将它们会聚天灵,然后逼进血管。使血液沸腾,从而产生热量,到时寒气自然会消解。
9.空穴来风,鬼影重重。神灵指引,南北西东。
10.我师父洪金宝,早年神入阴府,弄到鬼打鬼。现在回到人间,实行人吓人。今年练法,修到暂时停止呼吸。至于在下我,大名林正英。
11.此身非尔身,尔身非玉身。烈火焚此身,尔此得重生。希望你早日投胎,重新做人,早脱苦难,南无阿弥陀佛。
12.民间传说,七月是鬼月,而七月十五是鬼节。这一天鬼门关大开,人们会在这天放水灯,烧纸衣,或者烧纸钱。
13.玄光指引,不分远近。开我法眼,见个分真。
14.正所谓:冤鬼缠身,人妖难分。明天你们一起来,就会变得不男不女,不三不四。
15.青竹招阴灵,蓝灯笼指引。大洒冥纸钱,鬼差要赏脸。
16.天灵灵,地灵灵,四面八方显神灵,七星明灯引尸路。
17.尘归尘,土归土。你们已不再是阳世中人,如果不长埋黄土之下,难道还想做游魂野鬼呀?
18.鬼呢,乃不祥之物,集衰败、灾祸、惨霉、霉臭、病死等十八个灾祸于一身,你经常跟他们在一起,怎么会好过呢?
19.太极莲花狮吼印,大日如来定三魂。
20.小伙子,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千万不要拿鬼怪来开玩笑,对你们没好处的。你们回去要好好读书,如果有空的话,记得来看我。
21.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22.每日一经,心朗气清。
23.鬼神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24.这间房子没有门神,又没有地主,而且还空了这么久,我看三五个鬼是有的。
25.其实宗教这种事呢,都是殊途同归的。你们西方有基督教、天主教。是讲究十诫的。而我们的佛教是讲究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讲到捉鬼这种事啊,你们西方人有驱魔人,不过这种手法太过保守,变化太小啦。而我们中国道法呢,讲到捉鬼这种事啊。光是符咒啊就有三千多种啊,讲到阵法就有700多种,还没说那些手印跟佛经呢。
26.人最怕三长两短,香最忌两短一长。 人变成坏人是因为他不争气,死尸变僵尸因为多了一口气
27.尔身非本身 此身非玉身 烈火焚此身 由此而重生
28.神笔挥洒,众神护佑,籍以安宁,降魔压邪,急急如律令!
29.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魄无丧倾。
急急如律令。
30.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令下笔,万鬼伏藏,急急如律令(束缚咒)
31.乾元阴覆,玄运无偏,造化发育,万物思焉,东西南北,住意安然,云行雨施,变化不测,急急如律令!(答谢符)
1束纸咒:
北帝束吾纸.画符打邪鬼,(张张皆神符)不知道这句有没有).敢有不服者,.压赴邺都城急急如律令!
北极束纸,画符打邪宰鬼.敢有不服者,压赴邺都城,! 急急如律令
4. 道教初学者经文
初读道家经典,不好一开始读一整部。
如老子《道德经》,先可找第一篇的浅白注解,如《易解》之类,涉猎一下「道」和「有」、「无」的入门思想。
然后,找庄子的《逍遙遊》和《养生主》作详细研读,探讨道家那种忘却物我界限,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的超脫忘情,浑然忘我的境界。
略有心得了,才选读老、庄其他篇章,作进一步探索。
5. 道教经文注解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意思是人们无欲无求,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6. 道教入门经文有哪些
道家有什么经典书籍?道家经典书籍有很多,包罗万象,涵盖人类生活中方方面面,但存世的不多,不少随着年代,战争等等遗失销毁。现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家书籍吧。
1.道家经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经书之总集也。夫生天地,和阴阳,包囊万物,亘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纪纲,成就仙业,利乐群生者,教也。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诵经者足以劝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积德累功。仙真圣人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经教为津梁也。
2.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3.道家经典——《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
4.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又被称为《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撰。魏伯阳其人,正史无载。宋曾《道枢》卷三十四称魏伯阳为字,名魏翱,自号云牙子,汉代人。古籍中最早提到魏伯阳及其著述《参同契》的是葛洪的《神仙传》,据其记载,魏伯阳吴人,本是高门之子,性好道术,不肯做官,闲居养性。作《参同契》、《五相类》,其学说虽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
5.道家经典——《南华真经》
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乃是庄子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
6.道家经典——《冲虚经》
又名《列子》,是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为列子及其学派所撰。其思想主旨接近老子和庄子,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该书按章节分为《列子·天瑞》《列子·黄帝》《列子·周穆王》《列子·仲尼》《列子·汤问》《列子·力命》《列子·杨朱》《列子·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
7.道家经典——《还丹复命篇》
《还丹复命篇》为薛道光所撰。此篇共收五言律诗十六首,七言绝句三十首,《西江月》词九首,又附七绝一首,以及《丹髓歌》三十四首。卷前有薛道光于靖康丙午年(1126)作还丹复命篇序,略述自己学道之经过及金丹要旨。
8.道家经典——《文始经》
《文始经》全名《文始真经》,又名《关尹子》或者《关令子》。今见之《关尹子》,乃是唐宋间人托名之作。此书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思想认识水平,批评了修道人中的种种邪迷丑恶,指出了一条超越自我而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王国的光明大道。作者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宇宙和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拨迷正误,有益于众生多矣。英国著名科学思想家李约瑟先生曾经在他的《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大量地引用了《关尹子》一书中的观点和论断,评价甚高。
9.道家经典——《悟真篇》
张伯瑞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有《奇经八脉考》,收录于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濒湖脉诀》中;还有《紫阳真人语录》,收入佛教《大藏经》内清雍正帝御选语录中。近人陈撄宁评曰:“紫阳师一刀兵吏耳,彻悟后,居然能用非常手段,斩绝尘缘,不可谓非大智大勇矣!”
您的关注是给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7. 道教 经
太上老君养生诀
上士修之全真延命,中士修之无诸灾咎,下士修之免身枉横,愚者轻之早殒性命。
老君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能治其身,亦如明君能理国焉。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则国亡,气竭即身谢。
是故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
且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去此六者,则修生之道无不成耳。若此六者不除,盖未见其益,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盖损于其本而妄求其末,深可诫哉。
所以保其真者,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夫多思即神伤,多念即心劳。多笑即脏腑上翻,多言即气诲虚脱,多喜即膀胱纳客风,多怒即腠理奔浮,多乐即心神邪荡,多愁即发须焦枯,多好即志气倾覆,多恶即精爽奔腾,多事即筋脉干急,多机即智慧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
无久坐、久行、久视、久听。不得强食,不饥而食即脾劳;不得强饮,不渴而饮则胃涨,体欲常劳,食欲半饱。劳勿过极,饱勿过半。冬即朝莫空心,夏即夜勿饱食。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身行欺诈即神悲,行争竞则神泣,轻侮于人当减算数,杀害于物必当中夭。行一善即魂神悦,行一恶则魄神欢。常以宽泰自居,恬寞自守即形神安。生籍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在于斯矣。
太上老君养生诀,上士修持,能保全真性,延年益寿,中士修持没有各种灾祸,下士修持可免身遭不测横祸,愚昧之人轻视就早送性命。
老君说:一个人的身体,好比一个国家的设施,胸腹部设置就象宫殿,肢体就象郊外,骨节分段好比百官,肌肉间的缝隙好比四通八达的道路。神好比君主,血好比臣下,气好比民众,能保养好身体,也就象贤明的君主能治理国家,怜恤他的臣民就使他的国家安宁,爱惜自己的气就能保全他的身体。民众衰弊则国家必然灭亡,气若枯竭身体自会死去。
所以,智贤上士,应当在没病之前就注意医疗保健,不要等生病之后再去求医追治,由此可知生命难以保全,健康易失,气难清澄而易浑浊。如能审时度势,看到关键轻重,就可以安抚天下,节制嗜好欲望就可以保全性命。
况且善于养生的首要,当先除六害,然后才能保全性命,以尽天年。什么是六害呢?一要看轻名利,二要禁绝声色,三要看淡钱财,四要减损厚味,五要除掉巧语媚人之心和痴妄,六要消除妒忌之心。去掉这六害,那么修养长生之道没有不成功的。如这六害不除,不仅从未见过有什么好处,且即使心求妙理,口念真经,吞嚼精华,呼吸吐纳,也不能挽救他生命的短促,因为损害了长寿的根本妄求无用的枝节,应该深以为诫呀!
所以保全真性的人,应该少思考,少欲念,少大笑,少言语,少喜乐,少发怒,少欢娱,少忧愁,少嗜好,少憎恶,少烦事,少心计。
多思就伤神,多念就心神疲劳,多笑就脏腑翻腾,多言气空虚耗损,多喜膀胱会受纳储留风邪,多怒肌肉间缝隙扩张,精气奔涌浮散,多乐心神易邪趋放荡,多愁头发胡子会焦枯发黄,多嗜好志气倾颓,多憎恶元精外透奔腾,多事筋脉会涩滞,多心机,智慧反而会沉潜迷误。这些都是砍伐人生命的利器,比刀斧还利害,消蚀人的性灵,猛于豺狼。
不要久坐、久行、久看、久听。不能勉强吃东西,不饿去吃就伤脾;不能勉强去喝,不渴而喝水就胃胀。身体要经常劳动,吃饭只宜半饱。劳动不能筋疲力尽,进餐不应超过半饱。冬天到了早上不要空腹,夏天来了晚上不要饱餐。早起不要在鸡叫之前,晚起不要在日出之后。
心地清澄,精神内守,元神就居守在他的本位,气机内返安定则邪秽之物不能侵扰身体。心怀欺诈元神悲哀,行为好争长胜短,元神哭泣!随便侮辱别人会减短阳寿,杀害生灵一定短命。做一件好事,魂神喜悦,做一恶事魄神欢欣。常以宽宏平安自处,恬静自守则形神安静。长生簿上会写上他的名字,死亡簿上会削减他的过错。养生的奥妙全在这里面。
此养生诀论说长生之道,形象地说明神与气的功能,指出在道德修为上要除六害,要求保真当注意“十一少”,并说明其危害,并及起居宜忌,其中有关性命的学问,望各位自研自悟。
8. 八字看你适合学道还是学佛
信佛的人肯定是对宗教文化有一定的兴趣,还有天生八字里就是带有对这种玄学方面感兴趣的神煞。信佛的人和别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个信仰而已。可以说什么样的人都有。或许这个信仰给他们带来了真实生活中的好事所以会信。
9. 道教入门经书
佛家就有金刚经等
道家就有道德经等
医学方面的黄帝内经
数学有算经
水利方面的水经等
还有著名的武学经典易筋经
儒家的经书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