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道比理、法、方、药更重要!
四诊合参前,先参道。
中医有道,无需分派。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三、不真懂标病和本病,不能区分旧病、新病和未病,何以行医?
一炁三元,元炁,一焦得元精,二焦得元神,三焦得元气,四元之病是先天的本病,本为病之源。
物质有阴阳二相,有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有气血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虚相和实相病是标病,标为病之变。
人以心为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人正神明论》:“气血者,人之神”。先天元炁所化的血气有四元之病,是元神的先天之病相。相对于先天而言,经天冲脉所化的血气病,是标病,但相对后天而言,冲脉所化的血气病,则是本病。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是后天的标病,后天的标病是识神后天之病相。
故血气病为本病,也称三焦病,寒热相移,气逆不顺,《内经》称为气厥。心为先天元神本病之所。
阴阳病为标病,肾为后天识神标病之所,标病由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构成。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数理化学科上的实验科学,是物体实象科学,如视力变化、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血尿成分、体液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骨髓变化、神经变化、呼吸气体变化等等,其本质都是光热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病可分为旧病、新病和未病。五运的每一运约为73天零五刻,六气的每一气为60天,三焦的每一焦为90天。在这三个周期前,所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旧病,也称已病或久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已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新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将要发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为未病。
从诊脉象看,脉来小弱而涩滞是虚,为旧病(久病);脉来浮滑而疾数是实,为新病。
旧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按阴阳生克传导或遁化给新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新病再传导或遁化给未病。旧病和新病的标本病变化传导关系复杂,当出现气逆、寒、热、泄泻、中满、大小便不利、旧病邪气有余及旧病正气不足时,可以区分先治或后治标病、本病,具体如下。
(1)先治本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出现气逆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 先有气逆旧病,而后出现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3) 先有寒旧病,而后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 先有旧病,而后生寒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5) 先有热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6) 先有旧病,而后有泄泻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7) 先有泄泻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以调泄泻,再治标病。即“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8) 先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旧病,而后发生烦心的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9) 旧病邪气有余,转为新病的本病,即先治气血本病,后治阴阳标病。即“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10)先有大小便不利的旧病,而后有新病的,先治气血本病,以利其大小便。即“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11)新病中既有阴阳标病,又有气血本病,如果发生大小便不利的,则先治其阴阳标病,如果有大小便利的,则先治其气血本病。即“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2)先治标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新病,则先治阴阳标病;即“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2) 旧病的气血不足本病,转为新病的标病,则先治阴阳标病,而后治气血本病,即“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病要“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轻的,或已缓解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急重的,则先考虑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
2.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全套免费
东经日语有短期班的,学校比较注重口语,有外教的
3.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讲座
初步学中医,可以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书很常见,很容易找到,并且内容容易理解。
还有中医的四小经典:《药性赋》、《濒湖脉决》、《汤头歌》、《医学三字经》,这些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文字和音频,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但我建议,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这些,以学习为主,而且高考如果要选择中医院校,要谨慎,考虑清楚。
4.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全套
零基础学师承中医方法:
如果想学习中医,作为零基础人群,肯定是要通过中医师承,正规拜师学习5年,然后通过考试之后才算正式入门。以中医师承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满五年,中医师承更适合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去学习,这五年主要是为了让你拥有确有专长专长的技能,然后在考中医助理医师,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
5.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书籍推荐
你想学中医,这是一桩很好的心愿。
我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有一点浅薄的体会,与初学中医的爱好者分享。
学中医,有以下几点好处:
1.眼界开阔。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你若认真学习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论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天人合一”的理论和方法。
比如,有“老寒腿”,遇到节气交接,天气变化剧烈,不仅刮大风,而且气温骤降8到12度,在这种气象条件下,这些“老寒腿”的病人多数可提前3到5天就有感应,个别“敏感”的患者,甚至可提前半个月即有感应,会出现单腿或双腿怕冷或疼痛不适。
经过中医适当的药物治疗或针灸等非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会缓解。有些“老寒腿”会在其后的天气转暖时,症状自然缓解。
你看咱老祖宗经过几千年不断总结、实践,留传下来的中医神奇不?
2.会建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科学思维
你在未学中医之前,见一人患左侧偏头痛,你可能自然想到:头痛就是头里面有问题。的确,有些头痛确是头里有问题。用现代医学的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技术,找出脑血管病变、脑瘤或脑炎等病因,及时地对因治疗,多可缓解或根治。
但还有一些左侧偏头痛,西医客观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用西药治疗,效果也不明显。找到中医后,中医经过辩证,其中一患者,被辩证为少阳气郁引起的左侧偏头痛,在患者的右脚太冲穴上扎一针,患者的左侧偏头痛立即缓解,治疗一段时间,病被治愈或很长时间没有复发。
这就是中医的上病下治,左病右治。这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辨证施治。你说神奇不?这也是咱中医的魅力所在。
3.学会养生,懂得“治未病”。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简单地讲,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也就是,未病之前,要做好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发生疾病时,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发展和加重。病已经治好了,仍要注意饮食起居,方方面面的调护,防止疾病的复发。
咱们中医,2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先进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够牛的吧?
有以上我简单列举的三大好处,你学中医就树立起信心了。
那么,看哪些中医书籍较好呢?
我首先推荐的是看最新版的中医本科院校的统编教材,它是我国中医界的许多有学问、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大专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因此,入门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医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的教材学起。
当然,你要想理论扎实,学有渊源。最好是先学较为简单明了的中医的经典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及《温病条辨》等。待你学养渐深后,再通读这些书的原著(先读的是教材讲义),会有一番新的提高的。
至于以后能博览中医各家学说及其书籍,形成你自己的真知灼见,独树一帜,造福后学,那是再好不过了。此为后话,就此打住。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中医的浅见,希望对你学中医,有一点帮助。
最后,祝你学有所成,既能有益于自己和家人,又能造福于人民。
近意堂主,2019年10月21日晨作。
6.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视频讲解
先学习中医学院的本科教材,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两科,熟悉后再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这四科熟悉后可以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学科。这些都有配套的视频教学,多学习几遍。入门后一定要多看病人,反复实践。
7.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免费视频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视频,不过讲的比较简单,脉学以赵绍琴,邢锡波,李士懋著作为经典
8.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视频
学习中医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自学可能会比较困难。但如果你想自学中医,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阅读相关书籍:可以从基础的中医理论开始学习,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也可以选择一些入门级的中医学习教材。
2. 观看相关视频:现在有很多中医学习的视频课程,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视频课程。
3. 参加中医学习班:一些社区或中医医院会开设中医学习班,可以通过报名参加学习。
4. 实践:学习中医需要实践,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和观察来学习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如果你想深入学习中医,最好还是选择正规的中医学校进行学习。
9.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全套书籍
我就是自学中医的,现在正好学到你的下一层次,我的经历可能值得你参考下。 我就是先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个一定要先看。主要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两套。内容都差不多,少有差异。 看完了以后觉得意犹未尽,就继续看了《中医诊断学》,很多都不懂,才知道看早了,于是回过头去看《黄帝内经》,看完了基本就算是看到中医的门了。 读完《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入门以后,我就找了《中医诊断学》和《针灸学》来看,再看就能看懂了,而且相当实用。因为我只是作为爱好,所以没有去看《中药学》,后面都是杂七杂八的看点“药膳”、“中医气功推拿”之类的东西。还兼看了一些例如“道家思想”、“易经”之类的东西,都互有帮助。 一直没有学看病、抓药。但是作为爱好来处理,没有走的太深。
10.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书籍
中医教材中第五版最好,一共有十版本,特点就是业界大家比较认同,上海科技出版社的5版教材,也是不少中医院校考研指定用书。
中医理论,里面的内容都在不断的革新中,有些经过研究和临床实践检验,都有了更新,如果是考试和临床运用的话,不更新是不行的,就容易出错,起码在考试答题的时候,不符合新版内容的那肯定就算错的啦,有人说五版的好。
你可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里面中规中矩,没有发挥,但是也有错字漏字,所以最好多个版本互参。不同的版本都会涉及到,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经常考的要点,也就是说五版教材没有,而七版教材有的可能考,同理,七版教材没有。
而五版教材有的也可能考。以前大多注重五版,不过现在逐渐向七版倾斜。中基最好看看五版教材,好像是上海科技出的,现在都很少找到了。我用的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一共也不到十本。然后别的可以用自己学着的,都差不太多。
五版中医教材目前很难买了,是建国以来最经典的中医专业教材。看书我还是觉得实体的好。第5版是1983年出版的,距今已经近40年了。40年来,医疗条件、诊疗水平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40年前的知识,很难满足现在的临床需要。